随着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无人机投包裹快递、无人机运防疫物资、无人机送外卖等场景不断涌现,面对千亿无人机配送市场,巨头企业下场布局,国家出台系列政策扶持,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有望破局。

近年来,全球物流行业需求快速增长,行业发展趋向于自动化管理和降本增效。因适应多场景运输、安全配送、绿色环保等有利优势,无人机配送成为行业焦点。
无人机能24小时不断运行,成本更低,更加安全,尤其是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例如海岛物流、海上钻井平台间的石油样本与物资运输等应用场景。
在医疗用品和紧急医疗物资运输、应急救援等应用场景中,无人机物流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自疫情发生以来,面对物流配送安全问题,无人配送技术不仅提高了配送效率,也减少了人员接触,成为破局传统物流行业“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新方向。
此外,在全球不断加强气候变化行动的背景下,因无人机或者垂直起降飞行器大多是纯电动驱动或者清洁能源驱动,其发展十分契合绿色环保的要求,有助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随着无人机配送热度的持续升温及应用的不断探索,商业化普及加速发展,逐渐成为“无接触”市场的又一风口,千亿市场静待爆发。据预测,无人机配送市场规模巨大,到2030年或超千亿美元。

其实阿里、京东、饿了么等电商企业一直在布局无人机物流领域。
2012年,顺丰就开始了无人机物流相关筹备工作,并在无人机领域获得了151项专利。2013年顺丰在东莞进行了无人机测试,之后进入试运行阶段。2015年,阿里巴巴开始测验无人机送货,此次实验中,凡是在淘宝上预定的姜茶都可以在一小时内运送到指定的城市或地区。同年,京东启动无人机项目,并于2016年进行了初次无人机配送试运营。2017年9月,京东申请 “物流方法和系统、无人机、无人车、调度平台和交接方法”的发明专利,致力用无人机、无人车解决农村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目前,国家13个无人机发展试验区中有2个无人机物流发展试验区,3个城市无人机物流配送试点区。顺丰、京东、美团等无人机物流模式日趋成熟,已在十余个省市开展业务。无人机物流是智慧物流在末端配送环节的体现,也和国家近年来对现代物流行业发展提出的降低流通成本、提升效率等要求相呼应。今年1月份发布的《“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提到,加快发展智慧物流,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提升物流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水平。同月发布的《“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发展现代邮政快递业务,完善寄递末端服务,推广无人机、无人车运输投递,稳步发展无接触递送服务。
纵观国内无人机物流发展,尚存在低空空域供给不足、法规标准不健全等问题,亟需监管创新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当前无人机物流配送大多集中在偏远山区和农村,主要考虑安全因素:城市地面交通情况复杂,高大建筑物比较多,通信状况复杂,人口密集,无人机低空飞行在城市场景中的安全因素会非常突出。与此同时,无人机行业的快速起飞加之监管缺失也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等问题。一年多来,中国内地已经发生了多起因无人机引发的安全事故。无人机配送商业化在我国尽快落地,还需要在政策完善与法律法规更新上及时跟进。深圳司法局去年10月发布的《深圳市民用无人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城市中无人机的物流配送作出了明确规定。业内人士表示,这是无人机物流配送首次出现在地方立法中,意味着法律政策开始承认,无人机配送也有望从商业模式畅想,进入试点落地和逐步推广实施阶段。全国政协委员、民航局原副局长李健强调,促进无人机物流发展,除了要推动低空空域开放、加快构建无人机法律法规体系外,还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和鼓励基层探索相结合,统筹规划无人机物流产业发展方向,加强研发、运营、监管等方面政策协同和扶持力度,着力解决一批关键技术问题。他建议将无人机物流运营所需的空域、场地、电气、通讯等资源纳入智慧物流、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推动城市物流网络建设,为无人机物流配送多场景应用提供支撑。不久前,民航局正式发布了首个航空物流发展专项规划,政策利好正在加码无人配送产业。未来,随着无人机安全性能及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无人机将拥有更强的自主决策能力、感知与避让能力、抗干扰能力,以及更智慧和高效的无人机空中交通管理系统,遍布城市的无人机物流“最后一公里”或许并不遥远。